北上廣深人口負增長,中國經濟大變局來了
北上深等一線城市集體負增長,二線城市人口增速普遍下降,其實打破了一種預期,一種認爲大城市會無限度、爆發式持續增長的預期。
9欧元畅游德国
冰川思想庫特約研究員丨熊志
建市以來,深圳的常住人口,竟然首次出現了下滑。
最新的統計公報顯示,2022年深圳全市常住人口爲1766.18萬人,而2021年年末,深圳全市常住人口爲1768.16萬人,一年時間減少了1.98萬人。
圖/網絡
继下金矿后 国泰黄金调研直播再度来袭 黄金精炼车间大公开!
出現負增長的大城市,遠不止深圳。四大一線城市中,北京2022年減少4.3萬人,上海減少13.54萬人,三大一線城市累計減少近20萬人。剩下的廣州,還沒有公佈數據,2021年增加只有7萬人,2022年也大概率和深圳一樣負增長。
前妻,劫个色 小说
四大一線城市,過去一直是人口流入的高地,是各種“X漂”打拼的夢想之地。如今,逃離北上廣深,正在成爲一種事實。
0-2!惨败安洗莹后,又被戴资颖横扫,何冰娇出局,陈雨菲成独苗
深圳的人口增長情況,是全國人口流動趨勢的一個重要風向標。
自設市以來,深圳經濟一路突飛猛進,這座以開放包容著稱的年輕城市,吸納了大量年輕人涌入,成爲人口增長最迅猛的城市,沒有之一。
六普到七普之間,深圳常住人口增長超過700萬人,增量位列全國第一,平均下來一年新增70萬人。
作爲人口流入第一城,深圳現在也漲不動了。2021年深圳增加了4.78萬人;2022年減少1.98萬人。而且據統計,深圳的幼兒園招生人數和在校人數,都少見地出現了負增長。
生育率的下滑,當然不是核心因素。還有一種解釋稱,深圳調整落戶政策,提高了落戶門檻,這對人口流入當然有一定影響,但同樣不是主要原因。
G20综合优惠3万 现车充足颜色齐全
我們看深圳的戶籍人口,從2021年的556.39萬人,增加到了583.47萬人,增量達到了27萬人左右,並不算低。常住人口中,戶籍人口占比提升,非戶籍常住人口占比減少,說明很多沒有深圳戶口的外來人員,在過去這一年離開了深圳。
▲深圳東門步行街(圖/圖蟲創意)
瑞幸们再这么玩下去,外国人也离酱香拿铁不远了
這種斷崖式地減少,主要可能還是因爲疫情。
深圳常住人口1700多萬,有戶口的只有三分之一,外來務工人員衆多。在疫情期間,深圳輸入風險大,執行着幾乎最嚴的核酸檢測等防疫政策,在2022年3月還曾“暫停”一週,對經濟運行多少會造成影響。
申达股份复牌跌停 盛大网络拟入股消息不属实
疫情之下,企業用工需求下降,很多外來務工人員,只能被迫回到老家了,畢竟老家的租房成本、飲食開銷都要更低,疫情隔離的影響也更小。
所以,人口增量暴跌,有很強的階段性原因。事實上今年上半年,估計在深圳的,都能感覺到人明顯又多了起來。像今年年初,深圳的地鐵客流就再次刷新了歷史新高。
布雷博线控制动采用机电传感技术 2020年前量产
不少因疫情離開深圳的人,正在回到深圳。在我個人看來,2023年深圳的常住人口,大概率會重新回到正增長的區間。
不過,在全國人口總量減少的背景下,當深圳歷史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時,我們可能也得做好準備——大城市人口爆發式增長的時代,將就此成爲歷史了。
這種增長放緩的趨勢,在其他城市已經得到印證。
比如珠三角九市,除了沒公佈的廣州,有7個城市負增長,其中佛山和東莞合計減少近16萬人,而過去它們一直是著名的世界工廠,是外來人口的聚集地。受此影響,廣東的常住人口多年來也是首次下降。
長三角的情況基本一樣。別看杭州和合肥2022年的人口增量,依然維持在15萬人以上。但其一,相較於前兩年這已經是斷崖式下跌了,像杭州2019年的人口增長達到55萬人。
其二,上海是下降,而寧波、南京、蘇州等城市,都只有幾萬人的增長,扣除自然增長,新增流入人口基本所剩無幾。
复工的旅游业距离复苏,隔着一个逝去的春天
我們把視角轉到一線城市。
豆瓣7.4,斯皮尔伯格《造梦之家》:什么都可拆散,唯热爱不可辜负
過去我們常說,逃離北上廣深,但其實數據層面並不支持這樣的結論。六普到七普間,哪怕是落戶更嚴的北京和上海,新增人口都在180萬人以上。這說明有人逃離的背後,是更多的年輕人流入了。
而現在情況徹底發生改變了。一線城市中,北上深合計減少20萬人,這是歷史上從沒有出現的情況,說明一線城市的吸引力,的確在逐漸下降。
與此同時,倒是內陸的一些省會城市接棒,替代深圳等城市,成爲了人口增長的大戶。近兩年它們的人口增速也在放緩,但總體而言在全國排名上升。
圖/圖蟲創意
全县仅1座医院 金门卫生保健再夺全国第1
除了疫情因素外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探亲遭拒疯男持铁棍 找无辜邻居出气
步步生蓮 小說
比如產業轉移,數據統計,2017年深圳市遷出製造業企業463家,2021年增長到4344家;再比如,內陸地區普遍開啓強省會模式,承接沿海產業轉移。省會發展起來後,爲所在省的外出人員提供了一個就近就業的機會。
流動人口去沿海大城市打拼,說到底是圖個高薪工作,高房價、高房租,高生活成本,達到一定的臨界值,都會形成擠出效應。
近段時間,有兩個新聞值得留意。一是,廣州等一些地區的美團站點,出現了外賣員招滿的情況;二是,濟南、三亞等地發佈預警,稱網約車的運力出現了飽和。
老一代的務工人員,去大城市流水線;新生代民工,扎堆送外賣、送快遞,開網約車。當這類靈活就業機會出現飽和,在高房價、高房租,高生活成本之下,一線城市的性價比,一定是會出現下降的,哪怕它再有活力,競爭機制再公平。
像我這樣在深圳已經“安營紮寨”的人,這兩年都時不時冒出一種想法,逃離深圳,去一個競爭壓力更小的二線城市。說白了,現在的一線城市,是真的太捲了。
北上深等一線城市集體負增長,二線城市人口增速普遍下降,其實打破了一種預期,一種認爲大城市會無限度、爆發式持續增長的預期。
拜托了,做我的手办模特吧
事實當然並非如此。一方面,2022年全國人口首次負增長,新增人口減少是大勢所趨;另一方面,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進程,正在進入尾聲,已經沒有太多富餘的農村人口向城市,尤其是大城市轉移了。
以前的大城市,尤其是廣州、深圳這種沒有城市功能疏解壓力的一線城市,是存量人口、增量人口一起搶,現在全變成了存量人口的競爭,當然很難再一年“收割”六七十萬了。
自办托儿设施难度高 仅1.3%私部门设置
都市極品醫仙
這意味着什麼?意味着很多城市的規劃思路,必須作出轉變。
過去我們談城市人口流動和轉移,往往是擔心小城市。它們產業空心化,人口外流,面臨着城市收縮甚至消失的困境。但現在,這種壓力大城市可能也存在。
突发!大傻成奎安儿子涉毒被抓,重1公斤值24W,其子去世仅1年
前些年,人口大增長年代,一些城市在地方國土空間規劃中,野心勃勃地設置了一個人口餘額充足的增長目標。像杭州、武漢、蘇州等城市,遠期目標在1500萬人以上,距離現在還有兩三百萬人的缺口。
圖/圖蟲創意
台积电涨价20% 美媒:iPhone 13剉咧等
未來這些大城市的人口,可能還會繼續增長,但就像深圳所顯示的,增速放緩的趨勢,可能會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。以前覺得很保守,現在看,反而有一些激進了。
那麼,按照可能無法實現的目標人口規模,來配置基礎設施,類似的攤大餅式發展模式就會出現問題。大投入造城背後,往往會出現資源的浪費。
此前,各大城市紛紛搶着修地鐵,現在地鐵審批在逐漸收緊,就連一線城市深圳,報批的地鐵線路最近也被大幅刪減。這是城市大擴張結束的一種標誌。
你們還可以看下各地的新區,有多少變成了鬼城?別說二三線城市了,一線城市的新區要發展起來都不容易。
以廣州南沙新區爲例,2015年的目標,是在2025年實現230~270萬人。然而2021版本的規劃,直接對半縮減,將目標調整爲120萬人左右。
其實哪怕是世界城市東京,同樣在近些年出現了人口減少的現象。在沒有那麼多新增人口流入的前提下,大城市同樣得做好減量發展的準備了。
早年間,城市化突飛猛進,大城市的人口大量流入,而城市規劃保守,出現各種交通、治安管理難題;現在人口增長滑坡,城市規劃也應該告別激進的攤大餅思維了。
对爱人控制欲最强的三大星座女